原标题:北京3600多家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患者总体费用不增加
风传已久的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今日终于“靴子落地”。3月22日下午,北京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自4月8日起,北京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彻底告别以药补医。其中,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50元,知名专家100元。有人可能一听就急了:以前到三级医院看病,普通号才5元,专家号14元,为什么要调整?医保能报销吗?药费会降低吗?别急,健康哥给您掰开揉碎,专拣干货说一说。
医事服务费,是挂号费变相涨价吗?
开设医事服务费后,原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医事服务费的本质,是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及挂号费、诊疗费后,对其运行成本和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补偿。顺便说一句,医事服务费不是医生服务费,不是全部装进医生的兜。
医药分开改革的目标,是切断医院、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的补偿。
医事服务费以三级医院为例,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50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100元,急诊医事服务费70元,住院医事服务费100元/床日。健康哥特意找来一张表,不同医疗机构的医事服务费一目了然。
为不增加公众就诊负担,北京市医保基金将医事服务费整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报销范围内。门诊医事服务费实行定额报销,参保人员发生的医事服务费按规定报销,并且不受起付线和封顶线的限制。
当然,医事服务费不全报,与医院的级别和医生职称相关。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定额报销40元,二级普通门诊定额报销28元,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定额报销19元。住院医事服务费按比例进行报销。去一级医院个人支付最少,只需1元。看三级医院的知名专家,个人掏腰包最多,要花40元。这么算来,小病就别去找三甲医院的大专家了。
北京医院那么多,都要开设医事服务费吗?没错。这次同城推进,没有例外。改革范围涵盖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政府、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在京医疗机构。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可自愿申请参与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并执行各项改革政策。据统计,参与改革的医疗机构达3600多家。
所以说,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开设医事服务费,并不是挂号费的变相涨价。
医疗服务价格,只涨不降吗?
医疗服务价格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北京市现在执行的是1999年医疗服务价格,价格调整一直是“只听响雷,不见下雨”。这次可是动真格的了!
5类435个医疗服务项目首先列入调整。包括:综合医疗服务类(床位、护理等)125项,占28.7%;影像学诊断类(CT、核磁等)185项,占42.5%;中医医疗服务类(针灸、推拿等)96项,占22.1%;临床手术治疗类(阑尾切除术等)26项和临床物理治疗类(放疗等)3项,占6.7%。
有人问:价格改革是不是变相涨价?还真不是。这次服务价格改革的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上调护理、中医、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下调CT、核磁等大型检查设备收费价格。概括来说,价格水平是 “一升两降”: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如普通床位费从现行28元调整为50元,二级护理从7元调整为26元,阑尾切除术从234元调整为560元,针灸从4元调整为26元等;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如头部CT从180元降低到135元,核磁从850元降低到400-600元,PET/CT从10000元降低到7000元。
此次调整的435项医疗服务项目,除了个别国家明确规定不予报销的项目,其他都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新增的55项专项护理、新生儿诊疗等项目,也都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调整的医疗服务项目,医保统统报。总之,调整后患者费用总体负担水平没有增加。
药品阳光采购,药价能降低吗?
阳光采购是北京市药品采购的一种新机制,能挤出药价虚高的“水分”。如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2015年在北京市销售的主要2个品牌(进口产品“立普妥”和国产产品“阿乐”)的采购金额达8.24亿元,阳光采购后采购价格分别下降了9.76%和11.47%,仅这2个药品就可节约采购费用8300万元。如用于心脑血管抗凝的“氢氯吡格雷片”,2015年在北京市采购金额最多的2个品牌(进口产品“波立维”和国产产品“泰嘉”)的采购金额为8.31亿元,阳光采购后采购价格分别下降了6.14%和9.56%,采购费用可节约6000万元。
为了挤干药价中的“水分”,北京市有“狠招”:针对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品,动态联动全国省级采购最低价格和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采购价格,引导北京市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即使在采购结果正式执行后,北京还将实时关注全国其他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结果,按流程动态调整药品的最低参考价格,并在采购平台中设置价格预警功能,实时预警过高价格。
有人问:药价这么低,药品质量会下降吗?在阳光采购过程中,北京市将药品质量作为评价药品的第一要素,对存在发生严重药害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在北京地区屡次发布严重违规广告的企业和查实存在严重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以及生产环节抽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品种,实行一票否决,直接纳入不良记录。制定了包含11个大项的药品质量百分评价体系,这些指标及评价结果,都将对医疗机构予以公布,并在医疗机构遴选本单位用药时,要求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参照质量分值,鼓励质量可靠、疗效确切的药品持续稳定的供应。
慢病常用药,在社区能拿到吗?
有人说:“咱老百姓不是爱跑大医院,而是社区的药不全。医药分开后,不去大医院,在社区拿能拿到药吗?”
健康哥问了,多数药都能拿到。此次医药分开改革,原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药品采购平台合二为一,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采购目录的上下一致,为分级诊疗制度奠定基础,方便患者就医取药。基层机构与二三级大医院药品上下联动后,基层反映集中的几个药品,如用于降低血糖的“格华止”(二甲双胍片)因原政策限制不能进入基层医疗机构销售。本次阳光采购后,患者均可在家门口的基层机构就医取药,与此同时还享有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如“格华止”的降价幅度达到了8.9%。
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药品均能在社区拿到。药品的使用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开具药品的医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也必须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即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必须坚持医疗质量与安全原则、坚持结合功能定位合理配备药物原则、坚持基本药物优先原则、坚持四类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四类慢性疾病)药物优先原则。
社区医疗机构的药房仓储面积小。打个比方说,社区医疗机构就是周围的便利店,日常用品在便利店里基本都可以买到,但由于便利店的仓储面积小,设备设施少,销售的商品种类必定比大型超市的少。
据统计,三级医院药品配备数量平均在800种左右,二级医院药品配备数量平均在600种左右,社区一般在300种左右,所以社区有可能不会将全部药品配备齐全。但为方便患者,医联体范围内的慢病药品目录尽可能统一。
医药分开了,为了让常见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患者免去到大医院往返开药的麻烦,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不断增加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目前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有1400多家,方便百姓就近就医;二是统一社区和大医院医保药品报销范围,凡在大医院能报销的药品,在社区也都能报销;三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4种慢性病患者,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享受2个月长处方报销便利;四是鼓励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居家上门医疗服务和建立家庭病床,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均按规定予以报销;五是无论门诊和住院,因病情需要,参保人员可以顺畅的进行转诊、转院;六是对社区和大医院实行“差异化”医事服务费报销政策,使患者在社区就医的负担明显低于大医院。
说来说去,结论是啥?根据静态测算,通过“一升两降”的结构调整,医疗费用总量保持基本平衡,患者总体费用负担没有增加。但就患者个体而言,因每位患者在就诊疾病、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会有不同影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白剑峰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