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春节,其实很多中国人的真实感受是“累”。今天我们不提那些让人头皮发麻的繁文缛节,只盘点这个季节的世俗喜乐和无事忙的闲趣。温暖的灯火,精美的物事,沉醉的光影,神灵的庇佑,食物的浓香,喧闹的集市。
即使在节日过后,一些带着节日余温的物品,用些心思,或可成为家居装饰的亮点,多年之后甚至可能成为高价亦难求的稀罕物事。
诗歌
从冬至到正月,是从冬到春的过渡,期间出现的各种符号和隐喻让人想到时间,而年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又让人忘记时间。我们或可从古代的诗文笔墨中玩味千年光阴的流转,人世沉浮。
除夕为何叫做除夕? 光阴过去为除,《 诗 经 唐 风 蟋 》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朱 熹解释说:“聿,遂;莫,暮;除,去也。”说当蟋蟀在堂的时候, 一年之岁忽已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 应该纵情欢乐,“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 真不敢相信这话是从朱熹这位理学先生嘴里说出来的。
古人认为冬至这天阴气达到极盛,随后白昼逐渐变长,阴已极盛则一阳始生,称“一阳生”,十二月为“二阳生”,到了正月, 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兴盛之象,称“三阳开泰”。
南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载:“俗用冬至日数及 九九八十一天,为寒尽。”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所谓的“数九寒 冬”就是这么来的。在阴冷的冬天,人们以笔墨自娱,期待春天 的来临。古人在冬至这天会画上一枝素梅,花开九朵,每朵九瓣, 之后每天给花瓣着色,一天涂一瓣,等这八十一瓣梅花全都涂上 了色彩,风和日丽的春天就到了。除了“画九”消寒,也可以选择 “写九”。比较常写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有写“春前 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雁字作省去两笔的 草体),每个字各九笔,合计八十一笔,入九后每日写一笔,写完 一个字便是过了一九,一句九字涂完,春就到了。
诗文中的光阴
其实春节这个时间很难写出绝顶好诗,有几位不是特别有名的诗人倒写得颇为生动:
张问陶在《戊申除夕》中写:“耳闻腊鼓鸣,心已复邦族。土风重守岁,红烛暖茅屋。阑底腊猪肥,饔中家酿熟。承欢聚庭帏, 属餍到僮仆 。巷北闻呼卢 ,市南或征逐 。灯火乱 前街 ,儿童欢似鹿。邑小人声杂,达晨不肯宿。”
唐代诗人董思恭《守岁》中写:“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 ,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 ,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在除夕夜,有人感慨光阴虚度,岁月蹉跎:
苏轼写,“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梅尧臣写,“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陆游的除夕是“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白居易笔下的除夕是“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古时候也有自己一个人玩的宅男,比如文徵明就说,“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在新陈交替之际,必定又有人要感叹盛世末世,水清水浊:
叶颙 《己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文天祥《除夜》:“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诗和酒从来不分家,应时的酒是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 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 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 “屠苏屋”。后来,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一般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冷眼奢华观察站 |Luxureport
唯物质主义精神家园,中国第一个用谷歌眼镜采访的自媒体
在微信上搜索iLuxureport,与主页君一起冷眼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