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壮士因言惹祸,十三人被砍头,他不仅没死,反而筑坛拜将
文/晏建怀
项羽于前206年正月分封天下之后,各诸侯王均前往封地走马上任,当王任相,各还其镇。刘邦得了巴、蜀、汉中三地,为汉王。虽为汉王,他内心还是有想法和意见的,按约本是“关中王”,他憋屈啊。况且,其他人还镇,皆是挥手作别,从容就道,而唯独汉王还镇,项羽只准许他带领三万部众,你说气人不气人?但这时,都是项羽这个楚霸王说了算,刘邦这个汉王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了。不过,楚兵和诸侯军中,有很多仰慕刘邦的将士,纷纷主动加入刘邦部队,随他前往汉中,达数万之众。
张良是韩将,当随韩王还镇,但他义胆忠肝,对刘邦一片忠贞,汉王还镇,他依依不舍,一路相送,直到褒中(今陕西汉中褒城镇)。路上,张良向刘邦献计道:“汉王此去,项王只许三万相随,可见他疑心很重,不如将所过栈道,悉数烧毁,既能向天下人表示您的不归心,又能阻挡诸侯军的偷袭进攻,最关键的是能消除项王的疑心,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刘邦深以为然,与张良洒泪而别,然后烧绝所过栈道,奔赴南郑。
刘邦还镇后,立刻任命萧何为丞相,其他将佐僚吏依次得到封赏。刘邦入汉中所带兵马,大都是崤山以东人氏,西征入关以来,思乡之情一直在军队中漫延,如今进入南郑,则更是陕西之西,离乡千里,这种思乡情绪更加严重,汉王入汉中才一二月,将士中逃亡东归者就有很多。军心决定胜负,军心一乱,则前途叵测。
此时,有人劝刘邦说:“项羽给有功之将封王,唯独安排您去南郑,于他人是封赏,于您则为贬谪。汉军部众皆为山东人,他们思乡情切,企而望归。汉王若能把这种思归情绪利用起来,化作冲锋陷阵的战斗勇气,大功可成。若等到天下平定,人心安宁,这种勇气便再也唤不回来了。鉴于此,建议汉王审时度势,率兵东进,争夺天下。”
这一番高论,确实切中弊病,而且开出了良方,真是一条的逐鹿中原的妙计。刘邦此时作为忍气吞声的贬谪之王,听后如同醍醐灌顶,大受启发。当然,战略上是高策,但战术上不能草率,因此,刘邦虽受益良多,却并未立刻实施,他在等待机会。
随着思乡情绪的不断漫延,逃亡的将士越来越多。一天,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萧何也逃亡了。刘邦一听,如同晴天霹雳,萧何可是自己的左臂右膀啊,他不禁暴跳如雷,大骂萧何不识好歹。谁知,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一见萧何,又喜又恨,骂道:“你身为丞相,为何也逃亡?”萧何赶紧解释说:“臣不敢逃亡,臣在追回逃亡者。”刘邦问:“追谁?”萧何答道:“治粟都尉韩信。”
韩信者何人?韩信本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当初家贫无业,虽胸中有才,但时辰不到,机遇不来,没有显露的机会,既无能为小吏,又无术治商贸,还很懒惰,经常去别人家蹭饭,为人所厌恶。有段时间,他经常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蹭饭,一蹭就是几个月,这让谁能受得了?亭长妻子嫌弃他,又不好意思明言拒绝,便想了个暗示的办法,以后,她每天很早把饭做好,在床上就吃了,待韩信一去,饭菜早没了。韩信知其用意,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再不登门。
韩信属于无所事事的浪荡子,饭无处可蹭了,只得去淮阴城外河里钓鱼,以填辘辘饥肠。不过,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河边经常有一些老妇人漂洗丝絮,其中一位漂母看到韩信经常挨饿,心生怜悯,就天天带些饭食给他,一连数十日,竟无间断,让韩信十分感动,他对漂母说:“我将来一定会厚报您的恩德。”漂母一听却生气地说:“堂堂六尺男儿,却不能自食其力,你也够可以的了。我是可怜你这公子哥儿才施以饭食,难道还望你报答?”漂母的话,暗含着对韩信的激励,也足以让韩信无地自容了。就漂母的言行来看,她老人家身体力行,现身说法,真比许多头头是道的所谓教育家要强许多。
淮阴有个年轻的屠夫,一贯看不起好吃懒做的韩信,他有一次调侃韩信说:“你虽长得牛高马大,又常常刀剑相随,却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胆小鬼而已。”他又当众羞辱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打量了一下对方,然后低下身,趴在地上,从年轻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忍受了奇耻大辱,结果满街皆笑。
当年项梁西征,韩信仗剑相随,不过一直默默无闻,不得重用。项梁战死后,他又随了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他多次向项羽献计,均未被采纳。刘邦入汉中,韩信离楚奔汉,投靠了刘邦,刘邦任他为连敖,一个负责少数民族外交事务的小官,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有一次,韩信等十四人犯了案,被判死刑立斩,十三个人头都落了地,轮到最后的他时,他抬头看见监斩的夏侯婴,大声喊道:“汉王不是要争天下吗,为何杀壮士?”夏侯婴听他口气不凡,高大英武,便刀下留人,释放了他。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听他一席话,心生佩服,因向汉王推荐,刘邦又任命他为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仍是一小官。后来,韩信又多次与萧何对谈,萧何更是对他佩服得不行。
大军开到南郑以后,将士逃亡习以为常,韩信料想萧何对自己这么欣赏,肯定曾在汉王面前荐举过自己,既不得重用,他感觉前途渺茫,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他也逃了。萧何听到韩信逃亡的消息,焦急万分,他来不及报告刘邦,就立刻启程,快马加鞭,星夜追赶,最后终于把韩信给追了回来。
刘邦不听韩信便罢,一听萧何是追韩信,气就不打一处来,接着咒骂道:“将领们逃亡者好几十人,你没追,却去追一小小的治粟都尉,你骗谁?”萧何赶紧解释说:“诸将易得,国士难求,韩信乃无双国士,他若逃亡,将是汉王重大损失。汉王若打算定居汉中,老死此地,则多一韩信少一韩信无关紧要,倘若有逐鹿中原夺天下的打算,则非韩信不可。”
刘邦听完,惊出一身冷汗,心想差点儿就失去一位千里马,赶紧说:“我当然要东归争天下,谁愿意郁郁地久居此地?”萧何说:“汉王如果决计东归,必须大用韩信,大用,韩信则会留下,不能大用,韩信这次追回了,下次仍会逃亡。” 刘邦说:“韩信既这么有才,那就任他为将吧。”萧何说:“做个普通将领,仍留不住韩信。”刘邦说:“那就任为大将。”这才是萧何想要的结果,萧何大喜过望,连说数声:好!
刘邦打算让人召韩信来见,当面拜为大将。萧何却认为草率,他说:“汉王素来轻慢无礼(说得多直,多刺耳),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这也是韩信逃亡的原因啊。”刘邦好胸襟,竟没生气,还忙问:“拜大将当用何礼?”萧何说:“汉王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当择良辰吉日,斋戒,筑坛,具礼,如此才妥。”
于是,汉王刘邦先行斋戒,在一个良辰吉日,携萧何以下文武百官,整衣正冠,齐聚坛下,刘邦登上坛,手握萧何递来的符印斧钺,行拜大将仪式。开始,大家并不知道拜谁为大将,刘邦手下那些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们个个喜形于色,尤其是周勃、樊哙等功劳卓著者,都以为大将非己莫属。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登上拜将台的那个人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治粟都尉韩信,顿时,全军惊讶。
从整个拜将前后因果和过程来看,我们看到的倒不是韩信这一千里马到底有多大的才能,我们看到的是汉王刘邦对属下言听计从的态度,以及不因属下刺耳直言而发怒的胸襟,而这,或许才是他能比项羽走得更远的根源所在。所以可以说,韩信拜将,计在萧何,功在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