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4岁半的小女孩下体流血被送到急诊室急救,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惊讶发现孩子的下面竟然伸着芭比娃娃的两条塑胶腿,因为她把芭比娃娃塞到阴道口里了。到底是什么让年幼的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
在医生将芭比取出并帮孩子缝合撕裂处,待麻醉消失后,医生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的回答让人心碎:“娃娃进到我的肚子里,之后再出来。她出生了,我会好好照顾娃娃,因为我是好妈妈。”据说孩子已经不止一次将芭比塞到下面。
随后孩子被送到儿童心理科治疗,孩子患上了自虐症,这跟孩子父母过多打骂有关。孩子哭着说:“吃饭打、洗澡打、玩耍打、睡着了也打……”,父母的回应是孩子不听话,打骂才听。
医院里听到的所有家长心都碎了,有什么事情至于将孩子打到患上自虐症吗?
无论什么原因,请不要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行为。《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位华裔妇女因为8岁的儿子没有做作业,用扫把打他,孩子身上留下了伤痕。第二天,学校老师向儿童服务管理局举报了这个情况,当天晚上,警察来到她家,把她的3个孩子一起带走,送交儿童收养机构。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造成孩子人格畸形,甚至会采取自虐行为缓解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打骂孩子的负面影响
1.孩子会变得暴力
孩子小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家长打骂小孩,小孩就会学会打骂人,甚至通过殴打小动物来发泄情绪。
2.孩子会变得叛逆
3-6岁的小孩处于叛逆期,家长经常打骂,孩子听着难受,就会越加反感,越喜欢与家长对着干,亲子关系也荡然无存。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3.孩子自尊感低
孩子的心灵比成人脆弱,父母的打骂会让孩子心灵受伤,丧失自尊心,孩子也会变得自尊感低,也会变得自卑。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还使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4.患癌风险增加70%以上
在沙特,殴打和侮辱孩子是常见的教育方式。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对沙特40岁到60岁的癌症和心脏病患者调查显示:“频繁殴打(每月一次以上)和侮辱与心脏病、癌症以及哮喘危险大幅增加有关。”
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较,那些儿时遭殴打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增加70%以上,患心脏病风险增加30%。研究人员推测,患病危险增加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压力所致。
5.孩子爱自虐
自虐常见于儿童因为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而出现的极端行为,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某些心灵受创的儿童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父母首先应 该多关心、关注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有伤害自己的倾向,尽早予以引导,以帮助孩子快速恢复正常的生活,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不打不骂教出有礼貌的好孩子
如今在中国家庭教育界,最抢眼的莫过于“虎妈”和“狼爸”式的教育。随着“虎妈”和“狼爸”的出现,新一轮“棍棒教育”回潮,使我们愈发关注惩罚教育。
调查显示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理论上90%以上的家长不认可打孩子,可在现实生活中80%以上的家长却打过孩子。就象一位家长所说的那样:虽然我不赞成打孩子,但对孩子还是要惩罚的,有时打后的疼痛,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是与非。
其实,孩子并非打骂就能教育好,爸妈们不妨运用智慧,找出一套能与宝宝对话的模式,就不会觉得宝宝那么难以应付了。
1.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有的父母觉得宝宝什么都不懂,和他沟通能有效吗?其实宝宝不如爸妈想像中得笨,只是爸妈老用成人的语法和他沟通,很多情况下他可能并没有听懂。如果下达指令,宝宝却不明了时,不妨尝试用不同的语法重新说要求,如:将要求分段告知,可以让宝宝先去鞋柜拿鞋,待宝宝完成后,再说下一个要求;或用简单的句子重新说明。
2.重复要求
如果发出要求,宝宝却听不懂,或是不肯照着做,也先别急着发脾气,骂宝宝笨。不妨转换另一种说法,清楚、明确地再重复一次要求,让宝宝的小脑袋有重新整理、组合的机会。
3.和孩子讲道理
尝试着用说故事的方式和宝宝讲道理,说明事情的原委,宝宝自然就能理解。爸妈可以尽量简化语言的复杂度,用故事、比喻的方式来引导宝宝,例如:借由“狼来了”的故事来解释“为什不能说谎”,当宝宝懂得个中道理后,自然就能理解“yes”或“no”的差别,那么当然比用打骂来的有效喽!
4.维持一致性教养模式
家中成员应先达成共识。如果家中的长辈,或其他家庭成员无法建立一致的教养模式,那么也会出现你打、我疼,让宝宝愈来愈难以教养的情况。建议家中的长辈应维持一致的教养模式,让宝宝明确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犯错,其他人也不会偏袒或是纵容,那么宝宝就不易出现让人恼怒的哭闹行为。
与老师建立相同的教育模式。如果宝宝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那么经常与老师沟通也是很好的模式。爸妈不妨将宝宝在家的情况记录下来,带至学校与老师沟通,讨论当宝宝表现不佳时,该如何处理。与老师建立一套相同的教育模式,让教养方式趋于一致,才不会使教养模式因时、因地而改变,让宝宝无所适从,且也较易引导、纠正宝宝的行为。
5.建立原则不妥协
“老婆,宝宝一直哭,你想想办法!他想要什么,就给他吧!省得他哭哭闹闹让我精神崩溃!”这是不少爸爸在碰到宝宝耍脾气时,通常会有的反应,希望通过妥协、满足宝宝需求的方式,以求能迅速化解宝宝的情绪,让大家得到片刻安宁。但如此反而会养成宝宝的霸气,想要什么就非得拿到手,否则就用哭闹当武器,非逼得爸妈妥协为止。
其实面对宝宝的哭闹,应建立一套正确的处理方式,即虽然疼爱宝宝,但应有原则。当宝宝吵闹时,就用他懂的话语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如果宝宝坚持要买某一个玩具,且在地上不断打滚、哭闹,你会如何处理?答应他!省得大家困扰!
错!此时,宝宝有可能是在试探爸妈的底线,当某一次耍赖成功后,下回他就可能晓得 “哭是最有效的法宝” ,而养成想要什么就通过哭闹来取得的习惯。
事先和宝宝沟通:为了避免在外出时遇到相同的窘境,建议爸妈不妨在出门前就和宝宝沟通:今天出门的目的是什么,要采购的东西有哪些,有没有玩具,如此才不会让宝宝胡乱要求,没有原则。
家庭里的小小约定:如果宝宝容易忘记爸妈交代的事项,爸妈可事前就在纸上写明,并要求宝宝签名,做家庭内的小小约定,当宝宝耍赖时,可以拿出约定请宝宝遵守。
6.避免在气头上直接冲突
除了上述的教养秘招之外,爸妈在气头上时,也应避免和宝宝直接冲突。专家还建议,如果情绪一时无法控制时,应先立即走开,待心情和缓时,再与宝宝沟通,并注意态度需坚定而和缓,宝宝才能清楚爸妈的底线。
7.态度适当而坚定
爸妈需用坚定的语气及态度来教育宝宝,并适时地生气,让宝宝知道“如果不认真配合,爸妈也会生气”,就算宝宝哭闹、耍赖,爸妈也要坚持,如此宝宝才不会一再犯错。
8.情绪和缓
爸妈如果被宝宝气得火冒三丈,也别急着打骂,先走开一阵子,再以和缓的情绪和宝宝沟通,效果会好很多。因为爸妈的情绪也会影响宝宝的学习成效,舍弃打骂的方式,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沟通渠道,宝宝反而会愉悦、心甘情愿地接受爸妈的教导哦!
9.处罚温和
处罚宝宝并不等于打骂宝宝。处罚可以采用温和有效的方式,例如:你犯了错,所以要停止玩小车一个星期。罚他不准玩喜欢的东西,效果远比打骂来得有效。
10.说明处罚理由
有时宝宝做错了,自己却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因此面对处罚时,会觉得莫名其妙,而增加对爸妈的不满,造成亲子紧张。记住:处罚的目的不在发泄怒气,而是使宝宝明白事理、了解生活常识,所以处罚时要明白说清处罚的理由,才能避免宝宝再次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