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功夫片一直在我国有着大量的受众,本伯爵也一样接地气,打小就是看港台的功夫片、武侠剧长大的,嘉禾、邵氏出品的功夫片本伯爵是耳熟能详,小时候最钦佩的就是洪金宝、成龙、刘家辉等打星,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拥有他们的身手,除暴安良维护世界和平,走上人生巅峰(别笑,虽然这三观太狗血,但绝大部分功夫片就是这个世界观啊喂)。
几十年来功夫片一直长盛不衰,这不叶问都出到3了,叶问同学一贯神勇异常,因为第一部里的1V10的战绩,饰演叶问一角的香港演员甄子丹从此得了个“甄十个”的江湖诨号,到了第3部,同屏敌人的数目甚至远超过10个了,虽然龙套们拿着斧头、铁棍等各种家什,但叶问同学居然连块皮都没破。
有同学会说了,这算什么,你看现在某武侠剧里,动不动就全屏爆炸,瞬间移动,整座山都给你搬来,这才叫牛好不好。对于这类深信非人类或是修真的同学,我和您真不是一路人,还请赶紧点右上角的叉叉吧。
(哼哼,瞧我如来神掌的掌印之深堪比打桩机啊)
传统武学被神化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聂隐娘》中的刺客“空空儿”的武功:“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可以说搞出各种神乎其技的神功是不能怪导演们的,这种出神入化的夸张手法早在唐代就有苗头了。
那么真实的中国功夫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稍微了解过一些我国武术现状的人想必知道,我国的传统武术是以打套路为主的,全运会武术比赛的金牌也是套路多过散打,套路项目7块,散打项目只有5块。总的来看,我国武术向套路表演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表露地日益明显,明清以降,可以发现由于明清的史料非常丰富,对套路缺乏实战性的特点,多有批评者出现。
抗倭名将戚继光对传统武术中的花法向来嗤之以鼻,不妨看看《纪效新书》里是怎么说的,“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钩镰叉钯如转身跳打之类,皆是花法,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第一。叉钯花法甚多,铲去不尽,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你们说的这个花法啊,虽然平时看得人excited,但实战然并卵,千万不能学啊)
戚继光接着继续苦口婆心了一番,“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临时还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又要杀人又要好看,两全其美的好事上哪找去)。
至于拳术,《纪效新书》记载的“三十二势长拳”等拳法,只是用来活动肢体,给学习兵器入门用的,戚继光说得很清楚:“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至于明代民间流行的各种拳法,戚继光认为明代的各类象形拳名称虽不同,其实大同小异,“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则把少林功夫狠抽了一把,据俞大猷的《正气堂集》记载:他去少林寺拜访交流棍术,结果却发现,“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巳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这里的剑技,指的其实是棍术,在观看了少林寺精于棍术的和尚的演示后,我们还可以大胆猜测下俞大猷还与少林和尚切磋了一番,结果发现少林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少林的棍术实在是让俞大猷大失所望,于是他把记载了自己棍术心得的《剑经》传授给他从寺中挑选的两名僧人,再由他们传授给其他僧众,少林棍法实是因为吸收了他的棍术才大有改观的。
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中的棍术技法
另外,据明代少林棍法的集大成者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所述,少林寺的拳术在明代时“犹未盛传于海内”,只有棍术有名,但就是自家棍术也早已没落,靠俞大猷传授才重新恢复荣光(善哉,善哉,本寺也没想到一部少林寺如此误人子弟啊)。
看完明代,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清代,前几期《兰台说史》有个MM对清朝皇帝进行了一番紧张、激烈的大PK,终于解决了穿越回去嫁给谁这一困扰广大女生的难题,因此现在本伯爵请大家将自己的视线从宫中高不可攀的皇上、王爷、阿哥们这些上层建筑转移到普通的八旗勇士们身上,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衬嘛。
很多人都知道满人最擅长的武技是布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摔跤,乍一看这是门靠蛮力取胜的技艺,其实不然,满人的布库对汉人武学进行了融会贯通,是以巧力和手脚的速度取胜,需要平时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和对抗训练,比如用内装鹅卵石的牛皮口袋转圈、抡起,与小伙伴们切磋等等。据说力大的人在放倒对手时,甚至能把对手打的内外俱伤,不休息个半个月难以复原。
清塞宴四事图,乾隆皇帝与大臣侍卫们观看布库比赛
严肃的说,虽然布库摔跤术看上去很普通,但我国充斥着花拳绣腿的传统武术并没有鄙视它的资格,实际上对站立格斗而言最实用的就是拳击与摔跤,叶问的徒孙AsbelCancio曾经征战过早期UFC(终极格斗冠军)比赛,结果就是被练摔跤的对手轻易的KO了。无论如何满人的功夫至少是能实战的,反倒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武术名人、武术绝学到底有多少实战能力,就要打个问号了。
比如马永贞同学,有关他的电影、电视剧多如牛毛,然而据《黄浦区志》记载,马永贞是一个回族拳师,最光辉的事迹是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二日,在茶馆喝茶时,被人暗算,以石灰粉撒面然后乱刀砍伤,当夜伤重而死。(PS:什么?你是说马大侠被韦小宝韦爵爷的成名下三滥绝技一下搞死了?)。
再说霍元甲,按照《申报》里的描述,只是个“大力士”拳师而已,迷踪拳也看不出有多么出奇。至于挑战俄国、英国大力士,更是查无实据,霍元甲除了与日本人交手过的那次可信度较高外,根本没有与俄国、英国大力士上擂台比过一次武,其时霍元甲根本没有名气,也很难说是他吓跑了对方。
至于黄飞鸿,关于他的电影据说超过上百部,但是参考中新社《传说多史料少黄飞鸿落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一文来看,也是传说多,史料少,其事迹也当为后人杜撰居多,至于“佛山无影脚”更不知从何而来了。
最后必须提一下叶问,叶问的交手记录也同样寥寥无几,只知道拗断过巡警的枪,抗战时与日本人的交手也是点到为止,看不出实力。凭现有的照片来看,叶问这么瘦弱的身板实在不像很能打的样子,实战时力量的因素可是很重要的(相信四两拨千斤的,也赶紧点右上角的叉叉)。
一般来说,认为高手在民间,高人都躲在深山老林里修炼的往往是武侠小说、武侠剧、功夫片深度中毒的人群。对于这一认识,1953年吴氏太极宗师吴公仪迎战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视频是最好的解毒良药,不管练得是太极拳还是白鹤拳,交手之后通通成了街头王八拳。
详情请搜索视频,1953年吴氏太极宗师吴公仪迎战白鹤派拳师陈克夫。
不过值得特别提一句的,真实在目睹了这场比武并有感而发,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梁羽生写下了新派武侠的第一部作品《龙虎斗京华》……
早在80年代我国发展散打以提高技击水平以来,就有许多跃跃欲试的民间传统武术爱好者报名参赛,但都无法同散打对抗,散打创始人梅惠志曾指出,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传统武术基本没有对抗性,由于缺乏科学的体力训练,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散打运动员普遍表示他们遇到的各路“掌门”完全不堪一击,为了不伤害对方,往往还要故意放水。除了“掌门”之外,民间的武术爱好者同练习散打、泰拳、自由搏击、极真空手道等搏击术的选手较量,结果也大都惨不忍睹。更不用说和世界搏击界著名的泰拳、柔术、桑勃等较量了。
当然不用想也知道还是会有一些不明真相的武侠粉主张放开规则打,认为放开规则对传统武术是有优势的。本伯爵都费了这么多口水了,也不在乎多费一点,真放开规则所有部位都能打,那只能是“民间高手”被揍的更惨,反应不如人、力量不如人、抗击打能力不如人、速度不如人,是练传武的容易打中,伤害练搏击术的?还是练搏击术的容易打中,伤害练传武的?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规则恰恰是用来保护弱者的。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不存在躲在深山老林里的武林高手,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战交流与对练而练就的,实战取胜靠的是力量、速度、体能、技术、抗击打能力等因素的结合。我国传统武术如果想要向实战化发展,就必须多往外走,多与人交流训练方法、技击方法,我相信只要能够抛弃对传统武术的那些迷信与幻想,引入科学的训练方法,中国武术的在实战中才能打出自己的精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