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网站目录 » 资讯 » 有条信息 » 文章详细

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吃西瓜的季节,一些关于西瓜的谣言又兴盛起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谣言粉碎掉,在这个夏天愉快地吃瓜吧。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198次 发布时间:2017-07-09

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吃西瓜的季节,一些关于西瓜的谣言又兴盛起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谣言粉碎掉,在这个夏天愉快地吃瓜吧。


谣言一


西瓜用了保鲜膜细菌增加 10 倍?
对于西瓜是否使用保鲜膜,其实是有过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不包保鲜膜的西瓜更容易变得难看、难吃、变坏。
至于网传保鲜膜会让西瓜温度变高,利于细菌生长。事实是,保鲜膜很薄,这样的温度差别,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不管包不包保鲜膜,西瓜表面的含水量都远远高于细菌生长的需要。
保鲜膜有哪些作用?
防止水分流失:干了就不好吃了;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污染和串味儿;
减少食物与外部空气本身的接触,延长保存期。


谣言二


西瓜又红又甜,全靠打针?
想给西瓜打针?你试一下……
用力太小,针头进不去;用力太大,西瓜就裂开了。
退一步说,针头真的扎进去了,但所谓的色素、甜味剂也很难在里面均匀散开来。
谣言里说到的“西瓜中黄白色的部分就是打针的痕迹”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那些黄白色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纤维结构,其中有些是由于特殊品种天生就有,有些是由于环境温度过低等原因出现的。


谣言三


无籽西瓜有激素?
无籽西瓜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品种,它很安全,完全可以放心吃。
它的出现只是为了拯救无数吃西瓜懒得吃吐西瓜籽的人。


谣言四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有剧毒?
如果非要给桃子、西瓜不能一起吃的理由,那就是吃多了可能会胖。
但说到它俩一起吃会产生剧毒,那就有点儿过分啦。


桃子和西瓜的主要成分都是水,其次就是糖,再次就是很少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没有哪些成分混到一起是可以“产生剧毒”的。


夏天就要来了,大家准备好吃那些又甜~又红~又水~的大西瓜了吗?


延伸


 从“西瓜打针”到“猪肉钩虫”,从“黄鳝喂药”到“无籽葡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社会神经。近日,农业部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十大谣言进行了曝光,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养殖黄鳝是用避孕药喂大的?农业部此次曝光的十大谣言,不少都是我朋友圈里的常客。在农业部专家的拆解下,这些谣言其实也很“弱智”:比如广为流传的西瓜打针,实验证明一难注射、二难扩散、三难食用,费时费工易腐烂,西瓜打针图个啥?然而,谣言可笑,但造成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比如2015年“草莓残留农药超标”事件,造成北京市昌平区观光采摘游客骤降,损失人民币2683万元,全国很多草莓产区销售额暴跌,种植户亏得血本无归。由此观之,破除谣言对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保护农户利益、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而言意义重大。相关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破除“舌尖上的谣言”,时不我待。


  首先,要找准造谣源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实际上追根溯源主要是一些自媒体。要么是为了耸人听闻、增加粉丝,要么是名为“科普”实为推广产品获取利益,一些加V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炮制了谣言。然而,网络谣言的一大特征,就是难以追查源头,造假者通过删除文章、改换账户等方式就能轻易逃脱。在这方面,除了立法要尽快跟上以外,更需要相关部门形成打击合力。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宣布,将加大力度从源头上治理网络食品谣言,配合公安部调查对谣言炮制者进行打击,值得期待。


  其次,辟谣机制要尽快完善。西方有句谚语,“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在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已经呈现指数级增长,真相只有跑得比谣言更快,才能降低谣言造成的危害。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网络舆情,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企业还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打击谣言制造者。比如近年来的一则“金龙鱼回收地沟油”的失实旧闻屡次被重新加工后在网上传播,涉事企业对3个涉嫌发布谣言的公众号提起诉讼,索赔300万元,并斥资上千万元悬赏举报者。只有企业真正重视起网络谣言的危害,构筑行之有效的辟谣机制,才能在打击谣言的战场上占据主动。


  再次,公众也需要擦亮眼睛,莫成了谣言传播的中介。网络谣言为何难禁,关键就在于“吃瓜群众”转发得太多。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恶意,而是想给自己朋友圈里的人提个醒。殊不知,由于缺乏辨别谣言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无意识的一次转发就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以及从众心理,都助长了谣言传播的力量。其实,辨别网络谣言也并非无从下手,比如很多谣言都是不断改头换面的“炒冷饭”、没有权威媒体出处的“爆炸性新闻”很可能是谣言……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影响力和判断力,千万别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西瓜打针”这样的食品安全谣言屡次作恶,暴露出我国在打击谣言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还有短板待补。只有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将谣言的传播链彻底斩断,不给造谣者可乘之机。(张 涨)


一些关于西瓜的传言,来给您做个测试,看看您的辟谣指数有多高。以下是六个传言
  传言一:无籽西瓜含有大量激素,它是用避孕药处理来达到无籽的。
  传言二:白籽西瓜是催熟瓜。
  传言三:西瓜爆裂是因为打了膨大剂。
  传言四:西瓜好吃是靠打针,西瓜中黄白色粗纤维部分就是打针的痕迹。
  传言五:西瓜内部能长出塑料片,据说“西瓜塑料的柔韧度可与塑料袋媲美,并且在水流下可以越洗越白,跟平常用的塑料袋别无二致,并且这些西瓜味道很差”。
  传言六:吃西瓜容易长胖。
  好,现在公布答案:
  传言一“无籽西瓜含有大量激素,是用避孕药处理来达到无籽的”是谣言。
  真相:其实无籽西瓜是为了迎合人类“偷懒”的需要,人工育种出来的西瓜。简单地说,就是用普通的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因为三倍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也就没有籽。这种无籽西瓜只是没有能力正常发育下一代,并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和避孕药更是八竿子打不着。香蕉也是三倍体植物,你吃香蕉的时候没有籽吧。
  传言二“白籽瓜是催熟西瓜”是谣言。
  真相: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郑晓芸教授表示,白籽瓜不是被催熟的瓜,可能是使用了植物生长激素的瓜。如果是用喷洒药物方式催熟的西瓜,口感很差,也不易保存。一般来说,西瓜保存期在10天左右,但催熟的西瓜只能放2天左右。
  传言三“爆裂西瓜是因为打了膨大剂”是谣言。
  真相:不需要谈膨大剂色变,膨大剂是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是合法的。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郑晓芸教授认为,“西瓜裂瓜”现象应该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首先,与种植的品种有关。有些瓜种本身特点就是皮薄、易裂。其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西瓜在经历长时间干旱后,短期内大量吸收水分容易胀裂。要是恰逢当地下了大雨,西瓜吸收水分就容易出现“裂瓜”。最后,才有可能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要是在西瓜已经接近成熟时施用,一定几率就会造成裂瓜。


西瓜打了针?
  传言四“西瓜好吃靠打针,西瓜中黄白色粗纤维部分就是打针的痕迹”是谣言。
  真相:其实针头真的很难插进西瓜。用力太小,针头都无法穿透西瓜皮,用力过猛,西瓜就裂开了。而且,这些注射液很难在西瓜内均匀扩散:另外,给西瓜戳一针,针孔对西瓜而言就是伤口了,最可能的结果就是瓜还没卖掉就烂掉了。其实,那些黄白色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纤维结构,有些是品种问题,有些则可能是因为生长过程中外界环境不适造成的,比如温度过低。


西瓜含“塑料片”?
  传言五“西瓜内部能长出塑料片”也是谣言。
  真相:西瓜里不可能长出塑料。但是在这则传言中,的确有人把含有“塑料片”的西瓜图片发了出来。有人推测,可能是催熟乙烯用多了,在西瓜中合成了塑料。其实不然,这很有可能只是西瓜的高纤维素“胎座”。专家表示,聚合反应的确是可以将乙烯(常见的植物激素)制成我们平常用的聚乙烯塑料。但是,聚乙烯的合成需要特殊的条件,即使有足够的乙烯做原料,在西瓜里合成也是件不可能的任务。而出现这个“塑料西瓜”最可能的原因是纤维素含量比较高,并且也没有被降解,这有可能与掌管纤维素分解的半乳酶出了问题有关。保留下来的高纤维素“胎座”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塑料膜了。
  传言六:吃西瓜容易长胖,这是真的,不是谣言。但这里所谓的长胖是有条件的。
    西瓜本身热量并不高,每100g西瓜只有25大卡的热量,而100g苹果都有52大卡的热量。西瓜含水量很高、热量很低,同时含有一定量的钾,对消除水肿有一定作用。但是,关键是但是,西瓜很容易吃过量,一口气吃半个西瓜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难,按每个西瓜可食部分1500克计算,半个瓜的热量就是187.5大卡,100g白米饭的热量是116大卡。于是,吃西瓜容易过量,过量了就容易长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