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目标是对行动结果的笼统指向,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得到落实,就必须依据目标要求,遵循评价对象的运动规律,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在这个体系中,蕴涵着教育的价值观,也明确规定了对被评价者及其职责的详细要求,因而它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二)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
在教育评价中,一般常用的获得评价信息的手段有考试(标准化考试、论文式考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观察法、问题情景法、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严格遵循科学程序去进行。
(三)质量信息的分析
在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或调查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后,就要对所得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
(四)、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质量改进建议应该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人因地制宜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改进期望,所提要求应尽可能与被评价者或部门直接交换意见。
(五)、教育评价中需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
1.常规评价与改革评价的关系
所谓常规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日常工作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注重价值观念和衡量尺度的稳定性,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它常常显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由此也就会给学校中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阻碍,因为变革通常要打破常规去探索新路,创造特色。所以对学校改革应当事先制定明确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除了坚持常规评价指标中的有效内容外,要根据新的价值观念确定新的标准。在新标准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给改革项目开设“特区”允许探索,而不要简单照搬常规评价指标约束改革进行。
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关系
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内部或教育系统内部对学校工作所进行的评价,外部评价是指学校或教育系统以外的人员或机构所进行的评价。内部评价比较容易组织,专业性强,熟悉情况,评价时专业理解比较到位,但也容易受习惯制约,产生保守倾向,并有可能有意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外部评价多采用“目标游离模式”,从社会各种需要出发进行评价,评价者对学校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敏感,常能发现教育系统内部所忽视的不足,但外部评价也可能过于实用化,目光狭隘。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把两种评价类型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