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在参观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哈尔滨的旧日本军队“731部队”的试验设施旧址时,一位据称是19岁大学生的中国男性问我,“你是日本人吗?”他说自己一个人来参观,生平第一次遇到日本人。
在为进行细菌战研究而反复进行人体试验的“731部队”旧址,大量陈列着被视为暴行证据的遗物。在遇到这个年轻人时,我做好了被问及历史认识的准备,但那个年轻人从口中说出的话却是:“要是日本人,你知道哥斯拉怪兽吧。日本的特摄片和动画很精彩”。
卢沟桥的抗日战争纪念馆设置了呼吁中日友好的展览 在日本,来自中国的游客大幅增加,百货店和旅游胜地因中国游客的“爆买”而获利丰厚。另一方面,仍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由于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国有化,2012年9月中国全境掀起了反日游行的风暴。或许很多日本人会疑惑不解地想:“中国人不是反日吗?”
“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按阶层大体分为3个类型”,曾在《人民日报》担任评论委员的马立诚这样分析。马立诚2002年曾发表题为《对日关系新思维》的论文,指出战后日本领导人对侵略战争多次表示了反省,是提倡构建建设性中日关系的一个知识分子。
马立诚说的三个阶层是“教育水平不高的一般大众”、“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海外经验的精英阶层”和“喜爱日本产品和动画的城市中产阶层”,三个阶层对日本的看法各不相同,前提是所有阶层都接受了爱国主义宣传。
中国在学校里一直展开爱国教育,强调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战胜了日本,在定位为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年,官方媒体纷纷刊发了批评日本“右倾化”等问题的文章。即使是没有直接经历过战争的人,对于日本也必将抱有一定的厌恶感。
马立诚认为,但接受爱国宣传的态度却因阶层而异。由于一般大众“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容易排斥外国人”,因此是反日运动的主体。而精英阶层会对日本好的一面进行理性评价。中产阶层相比过去,也对现在的日本非常关心。
另外,不少中国媒体人士都指出“官方媒体的影响力正持续下滑”,《人民日报》和CCTV的人气不高。目前中国网民超过6亿,特别是中产阶层中,在网上只搜寻自己感兴趣报道的人正在增加。
有关日本商品、旅游、动画片及特摄片的网站包括盗版在内,均可自由浏览。到731部队旧址参观学习称赞哥斯拉的那名大学生估计就是典型。他们有着既“亲日”又“反日”的双重人格。
中国经济日渐成熟,精英阶层和中产阶层的厚重感正在增加。话虽如此,但只要继续推行共产党体制,在政治上就会对日本进行批判。无论是哪个阶层,如果在公共场所被问及历史认识问题,估计都会回答“日本没有反省”。
“这是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一名知日派的中国编辑人员给出了这样的日本观。正如小说《化身博士》一样,反日、亲日情绪交错存在。与中国人交流的日本人只能努力去理解这种心绪。